近来,我院甘甜老师聚焦于主流公共管理研究领域,在行政管理和政策过程等领域取得重要成果。与此同时,甘甜老师聚焦于社会科学研究方法论的研究,围绕案例研究方法也取得了重要成果,受邀参加《政治学人》以“行政学研究的案例呈现”为主题的圆桌研讨,在学界产生一定影响,并获得多家学术公众号转发。
我院2023级博士研究生李姝婷研究论文《赋能还是束缚: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对街头官僚工作行为的影响研究——以社区工作者为例》在《电子政务》发表。
编者按: 全国财政工作会议指出,2025年将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强财政科学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能和政策效能,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本期“绩效大家谈”聚焦财政工作会议确定的新任务、新提法,特邀业内专家为读者分享2024年我国预算绩效管理工作亮点,同时探究2025年 财政工作如何落实坚持管理挖潜、花钱问效。
基层执法人员如何采取策略来应对执法的冲突性和不确定性是关注的焦点,但是已有研究多从权力、行为和情境展开分析,较少揭示被执法者从抵抗到遵从的心理变化机制。论文从心理学视角出发,基于Hovland的说服理论,对X市Y街道城管说服占道商贩的场景、行为、话语等策略开展参与式观察,进而提出了基层执法的“情景剧式说服”理论模型。研究发现:基层执法者在街头执法时,会通过角色扮演、台词交替、场景切换等方式对被执法者进行说服;被执法者从抵抗转变为遵从的态度,是由于信息学习、相符机制、情感迁移和反驳机制的相继作用。这一心理转变机制在街头开放场域中社会弱势群体的行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反映出在“短时期爆发对抗”和“彼此知情”情境中,基层执法人员通过经验积累而形成的耐心资本。同时,它打破了基层执法人员内部“铁板一块”的均质假定,揭示了在岗位(服务或监管)、性别(男或女)、职务(高或低)、场景(新或老)等方面的差异。研究结论反映了基层执法人员在执法行为策略及组合上的自由裁量动机应变过程,并为提高基层执法效果提供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心理参照样本。